[主題] 萬物相生相持:關懷基隆黑鳶行動哲學
[講者] 陳世一先生(《鷹飛基隆》作者,台灣頭文化協會理事長)
[時間] 2017年12月15日(五)10:30 am
[演講地點]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一樓(基隆台鐵舊站斜對面、公車總站後方)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港西街4號
[野外觀察地點] 基隆海洋廣場
主講:龔昭勳(《死亡行軍:蘇友鵬醫師的一生》作者)
與談:彭仁郁(「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時間:2018/12/13(四)3:00pm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2319會議室
主辦: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
摘要:
這是蘇友鵬醫師一生的故事,他從一個眾師長眼中的「神童」,變成流放火燒島的叛亂犯。
「那是一個荒唐的時代與社會!」......「面對死亡、等待死亡」,是輾轉監禁在台北市各地的看守所的蘇友鵬,每天清晨必須經歷的死亡點名的心情。這何嘗不是其他受難者共同的感受?......
在荒島上的勞動集中營,一待就是九年的光陰,這當中每天要面對什麼時候會被管理的官兵,或是政治指導員來找麻煩;即使釋放,回到台灣社會之後,仍然隨時要面對調查局與警備總部特務持續的騷擾......。(摘自《死亡行軍:蘇友鵬醫師的一生》p.268)
報名網站: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Iqdz5v3GPBs2uck9qjs7I6OKAj_d-N9d7paPWrQ-Qv8/edit
台北昭和町的故事
1920年中葉(昭和初年)在今日青田街、溫州街一帶,剛設校的台北帝國大學、台北高校的教授及職員們紛紛在此建立家園,起造百餘棟和洋折衷式木造家屋,形成一塊充滿學術人文氛圍的區域──台北「昭和町」。
戰後,物換星移,另一波學術與藝文人士入住,仍凝聚著濃厚的學鄉氛圍。今日歷經滄海桑田,不少家屋已改建為大樓,然而倖存的數十棟木造老屋周圍,處處可見老樹,蟲鳴鳥叫、花繁葉茂。
在水泥叢林中,「昭和町」如同時空膠囊,留存了台北城市演進的歷史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