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8 〈俞大維故居爭議案,其實可以「六贏」!〉,《獨立評論@天下》,2018年01月25日,台北:天下雜誌。[Link]

 

近幾個月來,搶救台北市溫州街「俞大維故居」新聞頗受關注。由於都更先行成案,從文資提報開始,文化局就擔憂要賠10億、20億,讓市民心中蒙上陰影,提報方也備感壓力。之後文化界巨匠、重量級政治人物陸續加入支持行列,北市文化局槓上中央,歷經二度文資大會激辯,去年11月罕見動用投票,在高門檻下低空掠過,驚險中通過市定古蹟的決議。

對於這個結果,都更方(台大、建商、都更戶)甚為不滿,尋求翻案機會。後續2個月,市府為古蹟「範圍」續辦會勘與諮商會議,再度引發爭議。今年1月第101次審議大會中,雙方再度表述意見,才確定範圍予以公告。整體過程比起一般文資案,時間拉得更長,艱困度相對增高。即使公告定案,事情也尚未落幕。都更戶憂心忡忡,建商高喊索求上億國賠,將責任歸咎於文化局以及提報人。對市民而言,誰是誰非?這套文資法律是否讓人民之間產生對立,或讓人民與政府之間產生對立?真的無解嗎?

 

明明調查結果優良,台大卻反對保留

平心而論,本屆台北市文資委員表現,在都更先跑、文資後提的審議案上,都偏向都更案居多。觀諸同一時期審議的山海樓(紅葉園)保存案、彰化銀行北門分行保存案,竟連歷史建物身份都不可得。審議中,文資委員對文化價值討論少,對都更建案命運如何,興致則高得多。或許是結構性因素,本屆委員組成背景有8成以上的專業都是建築或都市計劃,無怪乎兩案結果都讓文化人扼腕不已。那麼為何同一批委員面對俞大維故居案,卻從一開始會勘意見多予以否定、文化局一直擔憂鉅額賠償,到後來轉為支持保存呢?

三案相較,雖然內涵不同,最大差異在於產權為民間私有,還是公有所管。據《文資法》第15條規定,公有土地上超過50年的建物,於處分前都應由主管機關進行文資價值評估。隱含的法律精神即是「公有土地乃全民資產」,主管機關要負更大的義務與社會責任。

可是台大沒有做,只想固守2006年台北市文資的一次審議,該次把80幾棟日式宿舍未予列冊,認為這些房舍就可逕行處置。不過文化局檢視這份文件,卻發現原來是被認為很有價值的建築,尚要等待後續調查研究。只是調查沒有做,所以尚未列冊,並非不具價值。

事實上,台北市日式宿舍過去只做過二次大規模調查,爭議中的本棟也含在其中。一次是2000年台北市政府委託中原大學所做,本棟被納入保存狀況良好之列。另一次2003年由台大內部城鄉所師生調查,也載明屋況優良,俞大維部長居住過,具有保存價值。可是台大也無視自己大學內部所做的研究調查,還憑著目前總務處手上沒有配住資料,就極力否定俞部長居住事實,反對保留。文化局與會勘委員都對台大說法深信不疑,從而做出「不需要保存」的會勘決定。

捨棄老房子,就可換得競爭力?

反過頭來,文化局質問提報團體,要自行證明居住事實。那是60年前,戰後台海情勢風雨飄搖的年代,公文記錄不易保留。為此提報方動員起來,上窮碧落下黃泉,搜尋相關紀錄,也向文化界求援。例如:錢復、徐露、金惟純、黃碧端、郭小莊、王秋桂,林懷民、羅順德、洪國珍等,舉凡當年與俞家兄妹有過接觸的文化人或是門生故舊與部屬,紛紛義務接受錄影採訪。最後以多達20筆文獻與口述紀錄,提交給文化局,在在證明俞大維部長居住事實。提報方也請文化局,如果還不相信,以公部門之力,應該去查戶籍資料。

果然文化局去查了,證實提報方所言不虛。俞大維從1954年任國防部長起設籍於此,到1982年遷出為止,期間長達28年。不僅如此,提報方還把這棟房屋相關的人物歷史,包含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哲學系創系教授與文政學院以及外文、歷史、中文加上農經系等五個學系元老教授的生平事蹟,都調查清楚,交給文化局。甚至於俞大維部長與台大之間的深厚情誼,也都查明後奉告台大。今日台大圖書館內「俞大維文庫」,是俞大維部長唯一留給世人的珍貴遺產。該文庫內珍藏有數千本從17世紀到20世紀前半的歐文絕版書,當年接受這批藏書,直接去俞宅搬書的人,正是前任校史館館長。

1

1950年代俞大維部長與妹俞大綵、弟俞大綱合影於溫州街宿舍,壁上為傅斯年遺照。朱海濤攝,引自《一代國士俞大維》,李元平、李吉安著,銘閎實業有限公司出版。

 

即令如此,台大還是不為所動,在審議會上揚言,若指定為古蹟,要文化局賠償台大30幾間宿舍回來!總務處反覆重申,執行校方既定政策,以都更換取宿舍,吸引國外優秀學人回國任教,才能提升台大的競爭力。不過依同樣邏輯,台大卻從未解釋,政策已經執行十多年,拆掉多少間老屋,蓋了不計其數的宿舍,為何不見排名上升,反而越來越下降?

更奇怪的,台大面對媒體都說沒有商業考量,純粹是為學人宿舍專用。但看設計圖,俞大維故居主建物位置上,一樓卻將規劃成3間零售商店。台大解釋這是為了做書店與咖啡廳,販賣台大出版物。可是,在另一邊開發商公開的網頁上,卻是統一超商(7-11)、摩斯漢堡以及佐丹奴服飾,3間連鎖店招牌高掛。

回頭看,這個都更案從2008年由雲和街築齡35年小公寓住戶,找上丹棠開發公司談改建時,開發商便告以基地過小,需邀鄰居台大配合,才有辦法享受獎勵。2010年底台大還不肯參與,直到2014年9月才轉而同意。台大加入,使得本案得以3/4國有地,配合1/4面積的私地自辦都更,這不僅對12戶住戶具吸引力,對建商也有極大誘惑力。開發公司估算,建成後達60多戶,這筆都更案有增值10億元的空間。2017年6月建商取得建照,翌月即遇上文資提報。算起來建照取得迄今不到半年,因台大加入才讓都更成案是3年。縱然如此,建商仍白忙一場,都更戶惶惶不安。到底,這場老屋爭奪戰,若有損失,誰該負最大的責任?結局會是一場零和遊戲,歹戲拖棚進法院,抑或是能以更恢弘的視野,共同打造一堂全民幸福經濟學的示範課?

其主要關鍵,還是出在台大!

台大不應再與古蹟爭地,更不應自絕於古蹟之外

打從一開始,如果台大參與都更時,問一聲校史館意見,或查閱己校師生的調查報告,結論都可能改觀。誰也無法相信,堂堂台大,多少文史名師教授,對偌大校產的文化價值,竟然缺乏一套合理專業的評估機制。自始至終,任何會議都沒有一位學者到場,也沒有提出一份研究依據反對保留。一個由接收帝國大學資產起家,也有可能是全國最大地主的大學,國家把管理責任交到她的手上,連恪守國家文資新法的底線,都達不到。是否有愧對國家交付委託之處?

事到如今,亡羊補牢,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請台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才會有解。這個「佛」字就是指善盡社會責任,促成並參與古蹟「俞大維故居」的推動計畫。

亦即,台大不應再與古蹟爭地,更不應自絕於古蹟之外。反而應該積極提供古蹟後方基地,共同推動「俞大維故居」與大學校史的保存運動。

溫州街俞故居後方面臨雲和街,也是一棟老舊日式木屋(已被提報於聚落群文資保存範圍,尚未定案),連同隔鄰小公寓民宅,雲和街117-123號加在一起的面積,仍達700多平方米,猶可經審議而進行都更。只要台大願意「少拿」一些宿舍與商店,都更依然成立。這個方案兼顧各方的利益,將是一個追求六贏的策略:

2

溫州街附近,地上日式宿舍已被拆除。台大目前類似土地就有三處正在進行都更。作者提供。

 

第一:住戶可贏。都更戶最擔心台大退縮,建商跑掉。雖然公寓未拆,財產都在,回去可,改建也可。然而一旦台大退縮,都更不成,建商進入訴訟,改建未知數,此即夢魘一場。如果台大與建商重新商議作法,都更戶要完成新屋夢想,並不遙遠。與古蹟為鄰,日後房地產價值只增不減。


第二:建商可贏。建商信賴台大,頗為無辜,如何彌補?桓億建設公司曾表明他們願意提供俞大維紀念空間。老闆本人也是台大校友,是否能調整觀念,不需執意法庭爭訟(也只有台大才有權向文化局提訟),轉而參與古蹟保存維護,做出一個寫下校史重要一頁的設計?雖然或許得不到原本可分18戶的厚利,但是善用文資法明訂的補救措施,容積也可調配移轉他處。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份讓利,可向各界彰顯,桓億建設公司招牌「億」字,不是狹義的金錢「億」,而是積極奉獻社會公「益」,也是回饋母校義無反顧的「義」,而受到各方肯定。

第三:台大可贏。作為帝大日產的接收者,權責義務是否相符,理應接受社會公評。前人留下的龐大日式宿舍群,是台大今日具有競爭力的起點,是資產而非包袱。文資案提報期間,正逢校長醜聞下台,代理校長接連二位倉促上台,責任政治處於空窗之際。今年1月5日正式校長選出,內閣進入看守時期。重大政策之決定,應留給新校長從長計議。新任校長宜趁此機會,懸崖勒馬,善用校內人才,建立專業評估機制,挽回失墜的社會信賴,也彰顯對校史的重視。少拿幾間房,尋求多贏才是上上策。就算建商堅持爭訟一途,台大仍可公辦或自辦都更,對住戶才有交代。若能進一步參與俞大維故居推動,也不枉俞部長昔日厚愛台大學子之情。

第四:北市府可贏。柯市長任內,古蹟指定數量大大落後扁、馬、郝等前三任市長,乃不爭的事實。近年市內文資提報,每逢私產文資,都遭宣判出局。不論問題出在哪裡,文化局已被坊間譏為文資「焚化局」。若以此案重新出發,轉守為攻,規劃後方加入古蹟支援體系,必能展現首都高度,使市定古蹟再上層樓。同時,也恰可呼應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政策,顯示捍衛文資決心。原本《文資法》與《都更法》即非單純競合,法律精神看似文資優先,實乃文資不可再得,都更是未來式,可以調整。一旦公告指定古蹟之後,後續應由身為文資委員之一的都發局,協助台大與建商調整方案,如此調和鼎鼐,或可竟其功,成為北市府文資與都發並存的代表作。

第五:文化界可贏。本案所受到文化界的支持與關愛,實出乎意料之外。眾多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台北文化獎、金曲獎、金鐘獎得主等,海內外文化巨星與社會菁英,都以實筆簽名,表達支持,加上來自市民各界的網路連署等,本案或許是近年來最受文化界關注的文資搶救案。從一開始被打壓,到翻案,證明文化人的力量健在。對面臨全台遍地烽火的文資守護者而言,不啻注入一劑強心針。

第六:超越藍綠,全民可贏。從一篇小小報紙投書,意外引起執政黨立院龍頭柯建銘關注,後續姚文智、陳學聖立委,以及市議會李建昌、周柏雅、李慶鋒、王鴻薇等議員們都全力聲援,連前立委丁守中,也呼籲全區保存。可見,這是一場不分藍綠的古蹟保存運動,意義何其重大!僅憑著保存發起小組,有何選票或利益可言?正確的解讀,應該是政治人在此案上,跳脫了藍綠思維,看到了全民之福。

俞大維是一位走過20世紀中國苦難歷史的見證人。他學有專精,以顯赫家世,原可輕易躋身名流。然而國難當前,他拋下學術光芒,從兵器總教官當起,投身整頓孱弱不堪武器工業,一肩扛起對日抗戰基礎重任。後在國共戰爭中,任交通部長支援運輸補給,協助談判周旋;甚至江山已失、退敗來台,在最艱困情況底下,仍臨危授命,出任國防部長。他殫精竭慮,爭取美援,不畏戰不拒戰,終能扭轉時局,在八二三砲戰後,為台灣築起安全防線。觀其一生,不僅是他同時代摯友傅斯年校長所勉「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作為台大校訓之最佳寫照,更難得他一生未曾入黨,為國為民,早已超越政黨格局。

一棟不起眼的木造老屋內,歷經日本人、外省人、本省人菁英居住,三個時代,三種語言,三種生活方式與文化,卻在同一棟屋簷下,遮風避雨,取暖營生,作為族群和解合好的基地,意義深遠,猶待開展。保存發起小組內有客家、和佬、外省,各行各業,還有國際人士,皆感佩建物所乘載大時代與小人物的故事。那是屬於台灣的歷史,好好地保存下來,全民都贏了!

(作者為前花蓮縣文資審議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