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到所任職以來,我的民族誌田野工作以日本、沖繩、台灣為主要區域。在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受到啟蒙訓練後,負笈日本留學;我的研究課題以日本為研究對象,大量運用日文史料並對台灣各族群進行人類學/民族學田野工作。我對於以族群為單位之族群互動複雜現象具有高度興趣,重視歷史縱深,發掘並檢證多樣史料與民族誌材料,提出理論,解釋台日關係史及台灣複雜族群現象。近來在民族所內組成「行動人類」學研究群,倡議行動參與,關懷弱勢人權處境,期許在實踐過程中擴大並深化人類學知識範疇,將研究所得回饋社會。


多年來我的研究課題聚焦在下列方向:

)日本沖繩與那國島民族誌研究/重建環「東台灣海」海域文化史。

)當代後殖民現象與「日本觀」研究。

)行動/公共/應用人類學研究與實踐。

IV)人類學史研究及史料編譯分析。


在上述主題下,迄今累積專書編輯/翻譯,近百篇期刊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與研究報告等成果。近年倡議「行動人類學」理念,努力連結「知識生產」與「社會實踐」二大部門,以此的研究取向所發展實際的組織行動,對於議題與內涵的掌握甚有助益,回饋給台灣社會,豐富人類學內容。相關內容亦請參閱下欄「研究旨趣」所述。


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如下:

)日本沖繩與那國島民族誌研究/重建環「東台灣海」海域文化史主題,本人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與那國島,20多年來除了在國際學會以日文、英文、韓文發表多篇論文著述獲得學界肯定之外,2016年起參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合作計畫,該研究為台日兩國首度於黑潮流域進行跨領域合作。內容主為實驗性航海,以無動力船從臺灣東部海岸出發,跨越黑潮,航向與那國島。該計畫歷經數度失敗,於2019年終獲實驗成功,成果刊載於國際期刊。該研究從科學觀點,重新審視臺灣與沖繩、日本的關係,結合人文與自然學科領域,聚集了跨國學者與划船行動者,醞釀新的研究群體,進一步展開對環「東臺灣海」諸島族群文化研究。

)台灣當代後殖民現象與「日本觀」研究之主題,筆者以「戰爭」及「殖民」關係來解析台灣戰後各族群錯綜複雜關係,持續以日文或英文彙整成果出版學術論著。近年嘗試將研究成果化為行動,積極推動族群歷史和解。尤其以受戰爭影響甚鉅之台籍日本兵(含原住民族之高砂義勇隊),台灣日語世代,日本灣生世代、牡丹社事件後裔與沖繩宮古島和解課題等,努力為時代巨輪碾壓下,歷史記憶與文化受壓抑者發聲。近年致力保存日本家屋(俞大維故居、臺靜農故居等)運動,積極推動台北(舊)昭和町銜接歷史的社區運動,結合建築文化資產與歷史和解行動。

)積極參與非政府組織(NGO)行動,參與原住民與政府之間的法律爭訟案件,扮演受災者與法律專家以及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工作。對於人口甚小的原住民族群,運用人類學知識累積,協助邵族等弱勢瀕危族群文化重建。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原住民族受災甚鉅,我透過非政府組織在首次國際兩公約人權審查會上報告土地流失與遷徙危機,並在數件國賠訴訟法庭身為專家證人,協助理解政策底下原漢文化差異,促成監察院關注原住民災民人權困境,2022年監察院做出建議政策改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