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您有注意到,今年7月12日立法院對《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了一波35年來最大的修正。不論是有形或無形,在多段歷史倾軋、族群交錯共存的臺灣島上,近年來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不僅促成文化復振、社區活化,有助於歷史修復、人群和解,也確立人民對鄉土之認同,其意義十分重大。故而每一項文化資產所能捲起的巨大公共效益,吸引許多具有高度公民意識的夥伴獻身投入。




 2016年的大幅修法使得該法較為適時合宜,立委宣稱是舊政權下台前的美好身影。但是,權屬各地方政府的實務條例仍然不為所動,各地文化資產的存續依然岌岌可危。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希望邀請大家一起來討論。

 11月20日(日)來自各地第一線實務行動者,為我們報告各地文資保存運動的現況,並從實際行動的角度,對這一波修法做出檢視與回應!




圓桌論壇會後,11月19~21日恰逢台北艋舺大拜拜的時期,青山宮不僅是國家三級古蹟,也是北臺灣民間信仰中心,八家將的北部起源地,民俗繞境活動已逾百年。2013年底遭逢祝融之災,2014年底完成修復。青山尊王將於20日當晚「暗訪」艋舺,愈夜愈熱鬧……。我們也誠摯歡迎您在論壇結束後,一起參訪艋舺,受台北青山王祭的熱力、美麗與哀愁!

為了掌握人數,請上網報名: https://goo.gl/forms/rmELu0XDcNd2lBDE3                                                                   




「當代文化資產行動面臨的危機與轉機」圓桌論壇




時間:2016年11月20日(週日)14:30~隨青山宮尊王夜巡艋舺

地點:紫藤廬 (台北市定古蹟)



發表人/主題:

郭雅瑜〈清大人類所博士候選人〉

社群的視角—彰化鐵道文化資產與公民參與



錢乃瑜〈大煙囪alive成員〉

市民參與有高牆?新竹六燃大煙囪活化匍匐記



黃適上(艋舺文史工作者)

在地文化工作者的全新挑戰:從艋舺出發的思考



鄧國全〈台大城鄉所碩士班研究生〉

少數族裔遺產保存下公民行動之比較研究:以檳城與馬六甲為例



李威宜〈清大人類所副教授〉

面對遺產場域中的神秘現象,公民該如何行動?以檳城個案為切入點的思考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

協辦單位:科技部研究計畫《社會想像:當檳城華人遇上世界文化遺產》